“他确实一直坚持原有的打法,但同时,他也做出了调整。” 曼联名宿费迪南德在播客节目中的这句话,精准概括了阿莫林近期带领曼联回暖的核心原因。在外界一度批评其 “固执” 的声音中,阿莫林用一波英超三连胜回应质疑,尤其是 4-2 击败布莱顿的比赛,更是展现出战术调整后的活力。费迪南德特别提到,新援门将拉门斯的 “大脚出球” 能力,让曼联踢得更直接;而舍什科等前锋的适配,则让这一战术变化彻底落地。从 “坚持理念” 到 “灵活调整”,阿莫林正用自己的方式,重新激活曼联的竞争力。
不只是固执:阿莫林的 “坚持与调整” 平衡术
外界曾多次用 “固执” 形容阿莫林,认为他在球队陷入困境时仍不愿改变战术。但费迪南德却看到了另一面:“自从阿莫林上任以来,人们经常称他固执,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。但他也做出了调整。” 这种 “坚持” 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核心战术理念不变的前提下,根据球员配置进行细节优化 —— 阿莫林始终推崇的 “控球 + 快速转换” 体系没有动摇,但在进攻发起方式、球员跑位衔接等方面,却因新援的加入而悄然改变。
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进攻节奏上。此前曼联的进攻多依赖中场球员的地面传控推进,一旦中场被压制,便容易陷入 “传不出、打不透” 的困境。而如今,随着拉门斯的加入,球队多了 “大脚直接找锋线” 的选择,这一调整既保留了阿莫林对 “快速进攻” 的追求,又解决了中场推进不畅的问题。正如费迪南德所言,这种调整不是 “否定原有理念”,而是 “让理念更好落地”,也正是这种平衡,让曼联在近期的比赛中既能掌控节奏,又能打出高效反击。
拉门斯:从替补到核心,大脚出球改写战术
9 月转会截止日加盟的比利时门将拉门斯,无疑是阿莫林战术调整的 “关键棋子”。这位 23 岁的新援仅用三场比赛,就超越巴延德尔成为主力,其出色的脚下传球能力,尤其是 “大脚出球” 的精准度,彻底改变了曼联的进攻发起方式。费迪南德评价道:“他能够大脚出球,传得比之前的门将更远。所以球队现在踢得更加直接。”

拉门斯的价值,不仅在于 “传得远”,更在于 “传得准”。数据显示,他的大脚传球成功率高达 72%,远超巴延德尔的 58%;而且他的长传多能精准找到边路队友或锋线的舍什科,直接跳过对手的中场拦截,为曼联创造快速进攻机会。在 4-2 击败布莱顿的比赛中,曼联的第二粒进球就来自拉门斯的大脚长传 —— 他精准找到右路的达洛特,后者突破后传中,舍什科跟进破门。这种 “门将直接发起进攻” 的模式,既节省了推进时间,又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,成为曼联近期取胜的重要战术手段。
对曼联而言,拉门斯的加入还解决了 “防守端出球难” 的老问题。此前巴延德尔在面对高压逼抢时,常因出球犹豫导致失误,而拉门斯不仅敢于在压力下出球,还能通过长传直接化解对手的逼抢,让曼联的防守更具 “安全感”。费迪南德也提到:“球队在防守端看起来更加稳固;而在进攻端,当他们选择直接传球时,整个球队似乎也更加自信。”
战术适配:舍什科成直接打法受益者
阿莫林的战术调整能见效,还离不开舍什科等球员的 “完美适配”。费迪南德特别指出:“阿莫林现在相信自己拥有了一名能制造更多威胁的前锋舍什科,他能更好地护球、做球、摆渡。” 作为一名兼具身高优势(1.95 米)与技术能力的前锋,舍什科恰好能接住拉门斯的长传,成为曼联 “直接打法” 的关键支点。
比赛中,舍什科的作用十分明显:他既能用身体扛住对手后卫,稳稳接住长传后护球转身,为队友创造插上机会;也能在接到长传后直接摆渡,将球分给边路插上的队友,发起二次进攻。在 4-2 击败布莱顿的比赛中,舍什科不仅打进 1 球,还完成 3 次成功摆渡,帮助球队多次发起快速反击。这种 “支点能力”,正是曼联此前锋线所缺少的,也让拉门斯的长传战术有了 “最终落脚点”。
除了舍什科,曼联的边路球员也很好地适配了 “直接打法”。费迪南德提到:“两名边路球员在接应传球时也更稳定,能够更多地控住球。” 无论是达洛特的突破传中,还是加纳乔的内切射门,都能在接到拉门斯的长传后快速展开进攻,让曼联的 “直接打法” 不再是 “简单长传”,而是 “长传 + 快速衔接” 的高效进攻体系。
三连胜只是开始,阿莫林还需证明更多
一波三连胜让曼联暂时走出困境,也让阿莫林的 “坚持与调整” 得到认可。但对这位年轻主帅而言,这只是 “万里长征第一步”—— 接下来客场对阵诺丁汉森林的比赛,将是对其战术稳定性的又一次考验;而漫长的赛季中,如何应对球员伤病、对手针对性战术等问题,仍需阿莫林不断优化调整。
费迪南德的点评,既是对阿莫林近期工作的肯定,也暗含期待:曼联需要的不是 “短期回暖”,而是 “长期稳定”。如果阿莫林能继续平衡 “理念坚持” 与 “战术调整”,让拉门斯的长传、舍什科的支点与球队的整体体系深度融合,或许曼联真能在他的带领下,重新回到英超争冠行列。毕竟,老特拉福德需要的,是一支既有战术灵魂,又能灵活应变的强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