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斯科尔斯在《The Overlap》节目中抛出 “托纳利比赖斯更优秀” 的观点时,整个英超足坛都为之侧目。这位被齐达内盛赞为 “那一代人最伟大中场” 的传奇巨星,以其精准的传球与门前嗅觉定义了英超中场的黄金标准。在多数球迷将本赛季直接参与 19 球的赖斯奉为最佳时,斯科尔斯却更青睐纽卡斯尔中场托纳利,直言其 “控球强、风格鲜明且进球欲望强烈”。这场关于 “英超最佳中场” 的争论,本质上是两种中场哲学的碰撞 —— 赖斯的全能稳健与托纳利的精准高效,在斯科尔斯的专业标尺下,勾勒出顶级中场的不同模样。
传奇的评判标尺:中场价值的核心定义
斯科尔斯的评判标准,始终带着他职业生涯的深刻烙印。作为曼联 92 班的核心成员,他以 “出球干净利落、射门精准凌厉” 著称,生涯场均 1.2 次关键传球与近百粒俱乐部进球,印证了他对 “进攻型中场” 的极致理解。在他看来,顶级中场需兼具 “控球质量、战术风格与终结能力” 三重特质,这与他在自传中强调的 “中场是攻防转换的灵魂,而非单纯的传球枢纽” 理念一脉相承。
这种标准在对托纳利的评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斯科尔斯特别提及托纳利 “踢球更有风格”,恰是看到了这位意大利中场身上与自己相似的特质 ——2025 年英超第 32 轮对阵曼联时,托纳利接伊萨克挑传后凌空抽射破门的画面,完美诠释了 “控球与射门的无缝衔接”。而对赖斯 “控球有点过头” 的委婉批评,则折射出斯科尔斯对 “实用主义” 的坚持:中场控球应服务于战术推进,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展示。正如他曾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:“传球的意义不在于华丽,而在于撕开防线的瞬间。”
二人对决:两种中场范式的巅峰较量
托纳利与赖斯的风格差异,在赛场表现中形成鲜明对比。赖斯作为阿森纳的 1.05 亿英镑先生,本赛季迎来生涯巅峰 ——102 场枪手生涯斩获 16 球,超越西汉姆联时期 245 场 15 球的产量,更以 9 球 10 助攻的亮眼数据入选欧冠最佳阵容。他的优势在于 “全能覆盖”:1 米 85 的身高赋予其出色的卡位拦截能力,精准长传能瞬间发起反击,弧顶远射更是球队打破僵局的利器。在阿森纳与纽卡斯尔的对决中,赖斯曾在托纳利与吉马良斯的夹击下完成远射破门,展现了顶级的抗压能力。

但托纳利的 “精准高效” 更契合斯科尔斯的审美。这位曾助 AC 米兰夺冠的意大利中场,虽生涯数据不及赖斯亮眼,却以 “每一次触球都服务于战术” 著称。在纽卡斯尔的战术体系中,托纳利既是防守端的第一道屏障,场均 2.1 次抢断位列队内前列,又是进攻端的隐形组织者,其传球成功率常年稳定在 91% 以上。斯科尔斯看重的 “进球属性” 在他身上同样显现,除了对阵曼联的关键破门,他在中场插入禁区的意识,让纽卡斯尔的进攻层次感显著提升。相较于赖斯有时 “过于追求优雅” 的控球,托纳利的处理球更显果断,这种 “极简主义” 恰是斯科尔斯推崇的中场智慧。
争议背后:战术适配与时代选择
这场争论的本质,是不同战术体系对中场需求的差异。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的 “传控体系”,需要赖斯这样的 “全能枢纽”—— 他既能与厄德高、托马斯形成中场三角,又能在攻防转换中兼顾两端,10 次助攻的数据正是其战术价值的直接体现。而纽卡斯尔的反击战术,则更依赖托纳利的 “精准传递” 与 “插上射门”,他与吉马良斯的搭档,让球队的中场兼具硬度与锐度。
从时代背景看,赖斯的 “全面性” 更符合当下英超的快节奏需求。场均跑动距离超 11 公里的他,能覆盖中场每一个角落,这种 “B2B 中场” 特质是现代足球的稀缺品。但斯科尔斯的偏爱,实则是对 “传统中场艺术” 的坚守 —— 在他看来,托纳利身上那种 “用最少触球解决问题” 的能力,更接近中场球员的本质价值。正如哈维评价斯科尔斯时所言:“他能把复杂的比赛变得简单,这才是顶级中场的境界。”
没有最优解的中场之争
斯科尔斯的观点并非要否定赖斯的价值,而是为 “最佳中场” 的评判提供了新的维度。赖斯的全能稳健,是现代足球战术进化的必然产物,他的 19 次直接进球贡献,足以证明其在阿森纳的核心地位;托纳利的精准高效,则延续了传统中场的艺术基因,他的每一次传球与射门,都闪耀着斯科尔斯式的智慧。
这场争论恰如足球世界的常态 —— 没有绝对的 “最佳”,只有不同风格的极致呈现。对阿森纳球迷而言,赖斯的攻防一体是球队争冠的基石;对纽卡斯尔拥趸来说,托纳利的中场调度是球队崛起的关键。而斯科尔斯的评判,不过是一位传奇用毕生经验给出的专业注解,它提醒我们:在数据为王的时代,那些藏在触球细节里的战术智慧,同样值得被铭记与推崇。正如足球的魅力从不在于标准答案,而在于不同风格碰撞出的无限可能。